新闻资讯

最新动态

【临汾市图书馆】临图之声 | “新春特辑”系列 ——《中国年:正在消失的记忆》选段

创建时间:Feb 2, 2023 12:58:49 PM  |  点击:156

用声音记录历史,用朗诵打动人心,在这里,闭上眼睛,就可以享受阅读的快乐。

今日为大家诵读的内容:依旧选自王封臣的《中国年:正在消失的记忆》。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作上元节,元宵指的是正月十五这一天是新年第一个月圆之夜,古人把夜称为宵,所以称作元宵节。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,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就已经形成了。

段内容

吃元宵来源于楚昭王

有一种传说历史很久。说在春秋末期,楚昭王复国归途之中,路经长江,突然发现在江面之上有一个东西浮在那里。“什么东西啊?飘飘忽忽的。”楚昭王就命人:“去,把那个东西捞起来,寡人要观看。”

舟人赶紧过去给捞起来了,一看,是个小圆球儿,色白而微黄。把这个圆球一打开,哎,里面还有馅儿,红如胭脂。楚昭王还愿意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,轻轻地拿嘴吃了那么一点儿,嗯!味道甜美。哎呀,这是什么东西呀?楚昭王马上命人:“过来,过来,过来。大家都认认,都分辨分辨,这是什么东西啊?谁知道?谁能叫出名字来?”

这些文武大臣都过来了,看了看,都摇脑袋,不认识。“哎呀!”

楚昭王一看摇摇头,“你们没有一个有文化的,啊?这种东西都不知道吗?要你们何用啊!看来寡人还得请大才人、大贤人来认一认。”所以,楚昭王立刻派人去问孔圣人。

孔子接到手中一看,说实在话,孔子他也不认得。但他不认得不像那些大臣似的,不认得就是不认得了。人家是圣人嘛,圣人怎么会不认识呢?又千里迢迢派人来请教自己,自己说:“你回去吧,告诉你家楚王,说我也不认识,叫他另请高明。”那哪能这样啊?不认识也得装认识。孔子看了看,微微一笑,手捻着须髯就说了:“嗯,你问这个东西嘛…”

使者说,“是啊!圣人,我就问您这是什么东西啊?”

“嗯……你们文武百官说它是什么呢?”

“我……”这使者说:“夫子啊,我们文武百官无一识得。”

“哦?”孔子一听,“没人认识?”

“没有!”

“没人知道?”

“没有,这不正因为没人认识,所以才专程地来请教您来了吗?”

“哦,既然楚国无一人可以识得此物,那就好办了。”

“嗯?”使者一听。“好办了?”

“啊,不不,就是这个东西啊很好辨认,我一看就明白了。”

“那您说,夫子,这个东西叫什么名字啊?”

“这个东西呀,这个东西嘛,嗯,乃浮萍果也。”这孔夫子多会起名字吧,说这个东西是浮萍果儿。

使者一听:“什么?浮萍果!哦,就是那个绿浮萍长的果子?”“啊!对啦,就那果子。”

使者说:“不对啊,浮萍我见得多了,没见长什么果子啊?”

“哎呀,”孔子说,“如果说这些果子能够凡人看到,那它就不会稀奇了,那也就不会谁也不认识了。之所以谁都不认识,谁都不知道它叫什么名字,那就是说明这种东西非平常之物啊。得之者主复兴之兆!就是说谁得到这个浮萍果,他都有复兴的兆头。”

使者一听:“太对啦,我家国王就要复兴楚国了。哎呀,多谢夫子!”

使者拿着这个东西美了吧滋儿地回到了楚国,见到了楚昭王,把孔子所说的给楚昭王一说:“孔子说了。这个东西叫浮萍果,得它的人主复兴之兆。”

“哦?”楚昭王一听,直乐得是手舞足蹈,“哎呀,太好了。”让人一查日历,这一天为元月望日,望日就是十五。于是,楚昭王下了一道旨意,以后每逢这一天都要用面仿制此果,用山楂做成胭脂红的馅料,煮熟食之。之后,逐渐就演变成了元宵节吃汤圆的风俗了。

正月十五点花灯

正月十五除了吃汤圆儿以外,更重要的一个习俗就是要点灯。在古时,一到元宵佳节,花灯如昼,不仅给人们带来欢乐,也点燃了历代文人不知多少的笔墨。唐朝诗人卢照邻曾在《十五夜观灯》中描述:“接汉疑星落,依楼似月悬。”唐代诗人崔液有首《上元夜》的诗:“玉漏铜壶且莫催,铁关金锁彻夜开。谁家见月能闲坐,何处闻灯不看来。”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词中也曾经吟过:“去年元夜时,花市灯如昼”。宋朱淑真《元夜》诗中也有:“十里绮罗春富贵,千门灯火夜婵娟。”宋辛弃疾《青玉案•元夕》词曰:“东风夜放花千树,更吹落,星如雨。宝马雕车香满路,凤箫声动,玉壶光转,一夜鱼龙舞。”这些都为我们描绘了当时火树银花的热闹场面。

在我国古代各个朝代,为了安全起见都建立了严格的宵禁制度。就是说每天晚上不跟现在似的,你愿意玩到几点就玩到几点,通宵电影院,24小时营业的拉面馆……那年代根本没有!怎么?到了晚上全部宵禁,谁要在大街上走,都得扣押起来。但是,唯独每年正月十五前后,国家是特许开禁,也不宵禁,要举办灯节盛会。在古代,每到正月十五来临之时,能工巧匠们也都是挖空心思,要将自己的精美技艺展现出来,制作出许许多多,各种各样,玲珑剔透的灯。

前面介绍过,元宵张灯的习俗始于东汉,盛于唐代,到了宋代达到了极盛。据说当时自腊月末至正月初民间已有各种奇巧灯彩应市,称为“灯市”,后世相沿。从正月十三开始,称为“上灯”,十四日称为“试灯”,十五日称为“正灯”,十七日称为“罢灯”,又称作“残灯”“阑灯”。也有人把十四、十五、十六这三天分别称为神灯、人灯、鬼灯。在古代,元宵节是皇家与民同乐的节日。据说大唐玄宗年间,开元盛世,长安的灯市规模非常之大,燃灯五万盏,花样繁多。敕造的巨型灯楼,广二十间,高一百五十尺,金光璀璨,极为壮观。五万盏灯都有什么灯呢?嚯,这可数不过来了。中国曲艺里面有专门为十五这天做的“灯赞”。这个灯,那个灯,种类繁多。甭说这个,就是古书上所记载的、所提到的那些灯,就让人目不暇接——人物类的有什么美人照镜灯、钟馗捉鬼灯、刘海戏蟾灯等等;花草一类,有橘子灯、葡萄灯、杨梅灯、香蕉灯、金针菇灯——这,这,灯不了。怎么?太细了。禽虫类的有鹿灯、鹤灯、鱼灯、虾灯、走马灯、跳蚤——跳蚤灯也没有,也太小了。总而言之,那古书上所提到的灯也多如牛毛。发展到了今天呢?到了今天,反倒是灯少了。如今我们对元宵节习俗的传承越来越少了。倒是还有卖灯笼的,但是品种少了,而且有不少的孩子掂着不用蜡烛的灯笼,里面是什么呢?电池加灯泡儿。古时候的灯笼里面都是蜡烛,走起路来要小心翼翼。为什么呢?因为走快了容易灭,走慢了容易燃尽,所以要小心翼翼地走。而且灯笼的烛光朦朦胧胧,只能照到人们目前的几步。在这个朦胧的夜色中,掂着朦胧的灯笼,哎哟,那个美就甭提了。可是现在呢,这种高科技的东西,里面装上电池,放上灯泡儿,甭说快走了,就是抡都抡不灭,灯笼固有的那种朦胧美被去除了。所以有人也说,科技发展未必是件好事儿。因为,科技发展也许会给人类的一些美造成破坏,所以科技也未必全是美的,人们在得到了很高的科技之后,往往失去的是那种在人心深处的美感。

所以,建议大家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,不妨掂着纸灯笼,陪着自己的爱人一起到野外,或是到安静之处游玩一下,可能那种感觉会与你在灯火通明、灯红酒绿的大都市有所不同。

灯谜来历的民间传说

有了灯,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灯谜。灯谜,又叫猜谜语、破闷儿、猜闷儿、打灯谜、射灯谜。这也是咱们中国的一种国粹,里面蕴含的文化太深了。

说到射灯谜,有一个有趣的传说,相传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猜谜的活动。当时不叫猜谜,叫作“庚辞”,就是隐语的意思。在民间便俗称为谜。但是猜谜怎么演变成为灯谜的呢?据说这跟一个叫王少的穷秀才有关。

传说也不知道是哪个朝代,有一个姓胡的财主家财万贯。但是这个财主为富不仁,横行乡里。而且胡财主是一个标准的势利眼,见人也总是皮笑肉不笑的,所以人送绰号“笑面虎”。

说有一天穷秀才王少家里揭不开锅了,跟胡财主家里去借口粮。

胡财主一看:“哦,你是秀才呀,跟我借口粮。哎呀,瞧你穿的这个样子,破破烂烂的。走走走走!”不等王少再开口,就把王少给轰走了。

穷秀才王少在回家的路上越想越憋闷,越想越生气,心说话:胡财主啊,你不借给我粮食没关系呀,为什么侮辱我呀?为什么像轰狗似的轰我呀?哼!胡财主,我非得要戏弄戏弄你不可!我要好好地整整你这个笑面虎。

当时刚好时近元宵,家家户户门前都挂了花灯。挂了红灯。而且开始有许多的人打着花灯逛街了。王少也扎了一个又大又漂亮的花灯上街了。与众不同的是,他在花灯上题了一首诗:

头尖耳细白如云,论称没有半毫分,眼睛长到屁股上,光认衣裳不认人。

哎呀,大家一看,这,这诗好哎。这说谁呢?大家越看越觉得像那个笑面虎胡财主。为什么呢?这胡财主敢情就长得夹扁脑袋,头挺尖的,耳朵挺细的,而且生来的皮肤雪白。再加上胡财主是个势利眼,光认衣裳不认人嘛,这不眼睛长到屁股上吗?“哇!”大伙儿你传我、我传你,都是一笑啊。结果这件事儿就传到了笑面虎胡财主那里了。

胡财主听到了是火冒八丈。嘿,这个王少,真是可恶!怎么能这样说我呢?不行,我得找他理论去。就这样,笑面虎胡财主就找到了王少,当面质问:“你为什么在花灯之上写诗来辱骂我?”

王少一听:“哎,我说胡财主,你这可就冤枉好人了,我怎么骂您了呢?”

“你说我‘头尖耳细白如云’‘论称没有半毫分’,还,还什么‘眼睛长到屁股上,光认衣裳不认人’。你这不是骂我吗?”

“哎,”王少一听,“胡财主啊,你怎么那么多心啊?我写的这不是诗,是猜谜语呢!我给大家出了一个谜面,打一个物件,怎么是你呀?”

“嗯?打物件?打什么物件儿啊?你这诗明明写的我,还说什么打谜,你休要强词夺理!”

“哎,我说胡财主啊,你猜不出来就说它没谜底呀?就说它是你呀?我告诉你吧,‘头尖耳细白如云,论称没有半毫分,眼睛长到屁股上,光认衣裳不认人’,我这个谜底是“针”,缝衣服的针!您看是不是?针,它头尖耳朵细吧?而且亮闪闪的,‘白如云’嘛。‘论称没有半毫分’,给它称一称都没有一钱。眼睛不正好长在屁股上吗?还穿线呢!它是裁缝用的东西,自然‘光认衣裳不认人’嘛!我说的是针,哪儿说你了?”

“啊,啊,我这,我……”笑面虎一听,还真就是这个理儿,直气得是干瞪眼啊,哑巴吃黄连——有苦说不出,狼狈地走了。

周围看热闹的,都乐了,一个个捧腹大笑。

这件事儿就传开了,后来越传越远。到了第二年的灯节,不少人都跟着王少秀才学,将谜语写在花灯之上,来供赏灯的人猜谜取乐,就叫作灯谜。

所以,自古以来元宵佳节猜灯谜、打灯谜,可以说是咱们中国人独一无二的活动。

微信截图_20230202121604.png

元宵节亦被称为“灯节”,“灯”在元宵节中占据着最中心的位置。元宵节有观灯、打灯谜、舞龙灯、求灯、送灯等活动,丰富多彩之极,可谓好一“灯”字了得。灯在元宵节中具有复合多重意义,寄予了中国人生命深处对于人间世俗美满生活的追求,从中可以深深地体会中国文明和中国人善良、讲和平的本性。



友情链接
关注我们
  • 订阅号

  • 服务号

  • 微博号

  • 抖音号

联系我们
  • 地址:临汾市尧都区滨河西路彩虹桥南200米
  • 咨询台电话:0357-6719627
  • 续借电话: 0357-6719627
流量监测
  • 网站今天浏览量:
  • 网站本月浏览量:
  • 网站总浏览量:
单位名称:临汾市图书馆
Copyright ©2020- 版权所有
晋ICP备20005863号-1

晋公网安备 14100202000310号

图书馆登录